《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雜志是省級期刊,創辦于2017年,發行周期是半年刊。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辦,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管。主要欄目有華夏傳播理論新對話、文明互鑒與中華文化傳播、華夏人際傳播形態與智慧、中華元典傳播研究、《流浪地球2》研究、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研究、新媒體與文化傳播研究、藝術傳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國學新知、鹽文化傳播研究等。
主管單位: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ISSN:暫無
主辦單位: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福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CN:暫無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創刊時間:2017
全年訂價: ¥ 236.00
發行周期:半年刊
《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旨在深入探討中華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傳播規律、特點及其面臨的挑戰。作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福建省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團隊“華夏文明傳播研究團隊”的建設成果之一,聚集了海內外致力于傳播華夏文明的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促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外傳播。
該刊主要圍繞中華文化與傳播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它不僅關注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文化傳播現象,也緊跟時代步伐,探討新媒體環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新模式和新策略。不僅在國內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也被重要數據庫全文收錄,進一步提升了其影響力。通過這個平臺,不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梁,有助于增進世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總之,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是一本致力于中華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學術期刊,對于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文章中如出現附錄(Appendix)或附件等形式的內容,統一放在參考文獻之后,它們之間保持適當的間距。
[2]在文章投遞之后,請勿再投遞其他期刊,我們會在一個月內聯系作者,并告知是否錄用該文章。嚴禁抄襲、偽造、篡改等不端學術行為,不能一稿多投。
[3]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文獻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以不少于10條為宜。直接引用須標注具體頁碼,概述性引用可標注頁碼范圍。
[4]注釋要完整規范,至少包括作者(編者)、譯者、文獻題目、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及雜志出版期號)、所引內容頁碼等信息;外文注釋從其原有體例;引文出自互聯網的,請注明題名、詳細網址及訪問時間。
[5]基金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項目,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作者單位上方,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本刊將優先處理與刊登。
[6]本刊歡迎具有學術性、前沿性、思想性的稿件,對選題獨特、視角新穎、有創見的文稿尤為重視。請勿一稿多投,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7]一、二、三級標題各占一行,其中一級標題居中,二、三級標題縮進兩個字符且左對齊,四級及以下標題后加句號且與正文接排。
[8]作者署名的順序和人數由作者自定,須中英文署名。第一作者必須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須留電話、E-mail,收刊詳細地址、郵編。
[9]關鍵詞應為3-5個,最好體現出文章的主旨和特色,目的是方便讀者根據關鍵詞在眾多文獻中關注到您的研究。
[10]文中插圖與表格放在相應正文之后。表須為三線表,表的序號及表題置于表格上方,表注放在表格的下方。插圖應為黑白色,其序號、圖題及注釋居中放在圖的下方。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甲35號,郵編: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