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已經成為探討中國文化傳統、歷史與現代價值的重要平臺之一。其宗旨是通過深入的學術探討來挖掘、整理并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同時關注巴蜀地區獨特的文化現象,為全國乃至國際上的學者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空間。每年定期出版一期,每期刊載的內容豐富多樣,還特別強調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基本走向及其當代價值意義的研究。
雖然是一本省級期刊,但其影響力已超越地域限制,在國內外都擁有一定的讀者群體。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進步,該雜志也開始探索在線發布模式,使得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到最新一期的內容。此外,它還經常組織或參與各類學術活動,如研討會、論壇等,進一步促進了關于中華傳統文化話題的廣泛討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以其獨特的定位和高質量的文章贏得了學界內外的認可。無論是對于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專業人士還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了解中華文明深厚底蘊及時代意義的一個寶貴資源。
[1]正文須觀點鮮明新穎、材料充實可靠、論證嚴密科學;引用他人的成果,須注明出處;引證不能用來構成本人論文的主要或實質部分;層次一般采用一、(一)⒈(1)1)的層次順序。
[2]提供作者簡介: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工作單位(寫到二級學院)、職稱或職務、主要研究方向或學科特長或從事何種專業技術工作、郵政編碼、電子郵箱地址、聯系電話。
[3]順序編碼標注制是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文獻的著者或成果敘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號標注阿拉伯數字編排序號,并在參考文獻表中按此序號依次著錄,即將參考文獻反引在文中引用位置。
[4]帶圈數字與腳注內容之間空一個字符。對文章中所引用的資料第一次進行注釋時,必須將該文獻的作者姓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資料所屬頁碼一并注出。
[5]參考文獻要求所有稿件必須有參考文獻,應以作者親自閱讀的近5年公開發表的文獻為準,論著的參考文獻一般10~15條,綜述20~30條。文中參考文獻的注碼用方括號準確地標在有關文字的右上角。
[6]本刊審稿周期為3個月,請勿一稿多投。論文責任者屬實,署名作者的人數和順序由作者自定,注意保守國家機密無政治差錯,文責由作者自負。
[7]標題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4級。層次序號為“10進位制”。例如:第一級為 1,第二級為 1.1,第三級為 1.1.1等。序號頂格書寫,序號后空一格書寫正文。
[8]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屬公關項目,應在首頁腳注中說明,如“基金項目:......基金資助(編號......)”,并在投稿時上傳基金證書復印件。
[9]插圖(照片及線圖)要求高分辨率,線圖分辨率不低于600dpi,單幅圖片在2Mb以上,插圖不要插入正文,請單獨建立文件夾,圖片說明在正文合適位置標出,并嚴格與插圖圖號對應。
[10]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等主語。考慮到我國讀者可參考中文原著資料,為節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則相對具體些(400個實詞左右)。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靜安路5號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嚶鳴園E棟101),郵編: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