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庫學》雜志是省級期刊,創辦于2018年,發行周期是半年刊。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管。主要欄目有經部文獻研究、四庫學綜合研究、四庫提要研究、子部文獻研究、集部文獻研究、文獻學研究、附録等。
主管單位: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ISSN:暫無
主辦單位: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CN:暫無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創刊時間:2018
全年訂價:
發行周期:半年刊
《中國四庫學》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主要面向國內外從事四庫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愛好者,旨在推動四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全面展示四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和創新性,力求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信息。建立了嚴格的審稿制度,所有稿件均需經過同行專家評審。編輯部對稿件的格式、引用規范等也有明確的要求,此外,還鼓勵作者在文中注明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信息,以增加論文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雜志自創刊以來,受到了越來越多讀者的喜愛和支持。其內容不僅在大陸廣受歡迎,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提高了其在學術界的可見度和影響力。除了常規的學術論文外,雜志還注重與讀者的互動,不定期地舉辦學術研討會、講座等活動,邀請知名學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為廣大學者和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雜志的內容,也極大地提升了雜志的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地位。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的空間,也為四庫學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
[1]文中圖、表隨文出現,各圖形符合制圖規范,照片應反差要大、層次分明、無折痕、無污跡。文稿中的物理量和計量單位應符合國家規范標準。
[2]稿件若屬科學基金資助或國家攻關項目或獲科技成果獎者,請在稿件首頁頁腳內寫明項目名稱及其編號并附相關項目文件。
[3]來稿引文和注釋格式,采用頁下注,引文務請仔細核對原文,引用著作依次注出作者、論著名稱、出版社和出版年、頁碼。引用論文依次注出作者、論文題目、刊名、出版年和期或號。
[4]署名應限于參加研究工作并可解答論文有關問題者,所有作者均須注明所在單位、城市及郵編(中英文均須全稱)。
[5]參考文獻:作者年份制,正文中以(作者,年份)形式置于對應處;詳細內容采用文后注形式,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以音序排序,具體著錄格式見附件。
[6]注釋采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著作的注釋內容依次為:作者、書名、卷冊、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期刊的注釋內容依次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數。
[7]引言章節編號為0,一級標題按123等順序編號,二級標題使用1.1、1.2、1.3等,三級標題使用1.1.1、1.1.2、1.1.3等,一律左頂格。
[8]文題應以簡明、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內容,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避免使用非公知的外文縮寫,盡董不出現結構式和數學式等;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要一致。
[9]論文為課題項目者,須在標題末尾處標注*(上標),并與當頁末尾*鏈接,*后寫明:本文系某年度某立項單位課題(課題編號:)階段性成果。
[10]中文摘要為150-300字。摘要的內容應包括目的、方法、實驗結果和結論;綜述性、評論性文章可寫指示性摘要。摘要中不應出現“本文、我們、作者”之類的詞語。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湖南省長沙市愛民路47號,郵編: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