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相古地理》雜志是省級期刊,創(chuàng)辦于1980年,發(fā)行周期是雙月刊。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主辦,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主管。主要欄目有綜述文章、短通訊、專題討論、研究論文、書評與會議報道等。
主管單位: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
ISSN:1004-7824
主辦單位:地礦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巖相古地理協作組
CN:51-1408/P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創(chuàng)刊時間:1980
全年訂價:
發(fā)行周期:雙月刊
《巖相古地理》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yōu)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刊物。其內容從古老的沉積巖到最年輕的火山巖,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從單一的巖石學到綜合的巖石地球化學,以及有關邊緣學科的各種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成果。主要刊載有關巖相和古地理領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巖石的組成、結構、形成過程,以及地球歷史中的古地理環(huán)境等。涵蓋地球歷史上各個時期,從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涉及各種巖石類型的成因、沉積環(huán)境的恢復、地質斷裂和構造的演化等內容。雜志的編委團隊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確保了刊物的學術水平和專業(yè)質量。
雜志的辦刊宗旨是為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服務,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繁榮和發(fā)展中國地質科學事業(yè)服務。其目標是成為地質科學領域里的一份重要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并努力辦成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期刊。還非常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與多個國家的學術機構和期刊建立合作關系,使得其論文具有很高的國際影響力。該雜志為地質學和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交流平臺,有助于推動相關學科的發(fā)展。
[1]文獻序號按其在文中出現先后編排。文獻若為期刊,書寫格式:“作者姓名(外文姓前名后,名可縮寫,3人以上只列3人,后加‘等’字).題名[J].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卷(期):起止頁”;文獻若為專著,書寫格式:“作者.書名[M].版次(初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集可作為參考文獻,其他未公開發(fā)表的資料一般不宜引用。
[2]請在來稿首頁的題目、姓名下面列出文章的內容提要和關鍵詞。內容提要一般不應超過300字,但也不宜過短,關鍵詞2-5條。
[3]正文內各級標題處理如下:一級標題為“一、二、三……”,二級標題為“(一)、(二)、(三)……”,三級標題為“1、2、3……”,四級標題為“(1)、(2)、(3)……”。單獨成行。
[4]文中涉及到的外文人名、書名、專有名詞(術語)等一律翻譯成中文,可在中文后括號內標注外文。來稿一經錄用,版權即由作者轉讓給本刊。
[5]表、圖要跟在文字之后。采用三線表,表序、表題應在表的上方;圖的大小要適中(寬60~130mm),圖的下方打印圖號、圖題及圖注。
[6]主題鮮明、觀點明確、內容新穎、論證嚴謹,符合學術規(guī)范,為作者本人的作品。
[7]作者簡介,包括姓名、職稱、學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聯系方式(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子郵箱及電話)等。
[8]稿件正文請勿署名,作者姓名、作者簡介、通信地址、電話及電子郵箱地址等請另頁給出。正文中應注意避免出現與作者身份有關的信息。
[9]注釋是對文章標題、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注釋序號用帶圓括號的阿拉伯數字表示;注釋位置在正文結束之后,參考文獻之前。
[10]圖中外文字母用斜體,單位符號應為正體。框圖中英文字母用正體。圖中法定計量單位用符號標出,不用單位中的中文名稱。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科學城北路東段2211號。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