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它的名字來源于古代用來衡量物品輕重的器具“衡”,寓意著對學術思想進行公正、嚴謹的評判。以提倡“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主張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但同時也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雜志反對當時激進的反傳統思潮,特別是在五四運動之后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的極端傾向,它倡導一種更為溫和的文化改革路線。
內容廣泛涵蓋了多個領域,刊登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評論文章以及翻譯作品。它不僅關注中國的古典學問,也介紹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雜志上發的文章通常注重學術深度和邏輯嚴密性,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平。此外,它還經常討論教育問題和社會變革等議題,反映了編者們對于國家前途和個人責任的關注。在形式上,學衡堅持使用文言文寫作,這在當時是一個較為獨特的選擇,體現了編者們對于傳統表達方式的堅守。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白話文逐漸成為主流,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不過,這并沒有減損其作為一份重要學術期刊的歷史地位。
[1]來稿請附第一作者的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身份證號碼、性別、籍貫、民族(漢族免)、學位、職稱、工作單位、主要研究方向;并注明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箱及郵政編碼。
[2]注釋:頁下注,采用Word腳注功能注加在頁面底端。腳注編號:①、②、③……基本格式:[國籍]作者:《書名》,出版社和出版年,頁碼。(中國國籍不用加注);電子文獻:[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EB/OL].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3]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100~3102-93量與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4]作者簡介放在首頁地腳,列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籍貫、民族(漢族可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等。
[5]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摘要采用第三人稱撰寫。英文摘要還應包括文題、文中所有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及郵政編碼,其后加列國名。
[6]本刊稿件從發表之日起,如無電子版、網絡版、有聲版等方面特殊說明,即視作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刊電子版、網絡版、有聲版等的復制權、匯編權、發行權、翻譯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及其轉授權等專著權。
[7]論文題目宜簡煉、準確,必要時可加副標題。主副標題要各有側重,主標題盡量傳遞核心論點、學術創新點,副標題應限定研究范圍、學科范圍,廓清研究對象,標識文章性質。題目用華文中宋小二號字,居中。
[8]引文超過150 字換行另起;上下各空一行;第一行縮進4 格,以下各行縮進2 格。夾注置于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之后。引詩超過8 行換行另起,規則同上。
[9]為了方便編輯部與作者取得聯系,投稿時請附作者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的姓名、單位、詳細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號碼和郵箱,以及其他作者的單位。
[10]文字必須干凈、靈性,拒絕平鋪直敘,反對概念化和古板的構架。投稿請用宋體、題目小二號、正文小四號,附作者簡介、地址、電話,或所載刊物名、網址。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大街83號樓9層,郵編: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