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雜志是北大期刊CSCD期刊、,創辦于1957年,發行周期是月刊。綜合影響因子2.35,武漢大學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主要欄目有行星與深空探測、綜述、遙感與地質災害、BDS/GNSS精密數據處理、攝影測量學與遙感等。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ISSN:1671-8860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CN:42-1676/TN
審核時間:1-3個月
創刊時間:1957
全年訂價: ¥ 700.00
發行周期:月刊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更名為《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至今已有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該學報以月刊的形式定期發行,是國內測繪專業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也是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期刊之一。它的編輯團隊由武漢大學的資深教授和專家組成,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杰出學者,保證了學報的學術水平和質量。學報的宗旨是促進信息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為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該學報鼓勵科研人員提交原創性、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為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展示成果、分享觀點和促進合作的優質平臺。不僅在國內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有著廣泛的讀者基礎,而且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吸引了眾多海外學者的關注和投稿,成為連接國內外信息科學領域研究者的重要橋梁。總之,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作為一本歷史悠久、學術地位顯著的期刊,通過其高質量的學術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力,為信息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交流機會,促進了該領域科研成果的傳播和應用。
[1]圖和表具有自明性和可讀性。圖與表不能重復同一數據。圖和表要有序號,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按其在正文內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
[2]來稿應注重學術性、前沿性和原創性,不得侵犯他人或者其他機構的權益。對有重要學術創新的來稿,本刊將優先發表。
[3]文內標題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一律用“1”“1.1”“1.2”“1.1.1”“1.1.2”等標識,均頂格寫。
[4]本刊原則上只收原創類稿件,來稿請勿一稿多投,已在國外刊物上發表或者準備發表的文章需如實告知,本刊將酌情刊登。
[5]所引用參考文獻以“[阿拉伯數字]”的上標形式按序標注,篇幅一般控制在300~600字。
[6]文章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單位及正文;文后將文章的創新點和閃光點列條總結,建議200字符以內。
[7]注釋要完整規范,至少包括作者(編者)、譯者、文獻題目、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及雜志出版期號)、所引內容頁碼等信息;外文注釋從其原有體例;引文出自互聯網的,請注明題名、詳細網址及訪問時間。
[8]正文一級標題為宋體,四號,加粗,居中,段前段后0行,固定值18磅。正文二級標題為宋體,小四,加粗,兩端對齊,首行縮進2字符,固定值18磅。正文三級標題按正文內容排版,僅加粗,不單獨成行。
[9]項目背景和目標:在文章中清晰地介紹基金項目的背景和目標。說明該項目所屬的研究領域以及解決的具體問題。
[10]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4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湖北武漢珞珈山,郵編:430072。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