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旨在促進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融合與發展。與此同時,也有另一份由清華大學和中華書局聯合創辦的同名期刊數字人文,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大陸地區數字人文領域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傳統人文學科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探索由此產生的新知識形態。它的內容涵蓋了廣泛的主題,為從事相關工作的學者提供了展示其研究成果的機會,并促進了不同學科背景研究人員之間的溝通合作。
此外,雜志還會定期組織專題討論會或研討會,邀請領域內的知名學者參與交流,進一步豐富了期刊的內容體系。秉持“促進人文科技融合發展、搭建中國新文科發展平臺”的理念,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引領學科發展,推動知識創新,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隨著數字化轉型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推進,數字人文研究對于推動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數字人文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連接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橋梁的重要力量之一。總之,數字人文研究不僅是一個記錄當前研究成果的平臺,也是一個激發未來創新靈感的源泉。
[1]通信地址須詳盡開列所在省(市、區)、城市、街道、門牌號碼、郵編(郵寄樣刊);身份證號碼、聯系方法須注明手機號碼、QQ郵箱或其他電子郵箱。
[2]引言:概述與本文立題相關的有關報道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重點說明本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思路、實驗基礎及國內外現狀,闡述本文的目的,簡述立題調研、文獻分析,以及查閱方法、結論等。
[3]來稿字數以10000-12000字為宜,所論重大學術問題的論文篇幅可不受此限。所有來稿均通過在線采編系統以附件形式投遞。來稿請務必標明詳細的通訊地址(包括郵政編碼)、聯系電話以及Email地址。請勿一稿多投,來稿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錄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
[4]行文中的注釋可使用腳注,注釋應是對正文的附加解釋或者補充說明,每頁連續編號,腳注符號用①②……,如果參考文獻中已經有完備信息的,可采用文中簡注,注釋內容置于()內。
[5]請酌情考慮文中圖表的取舍,只保留與文章主題相關的圖表,請務必提供清楚的插圖,圖形符號及制圖要求應符合國家標準,圖表緊跟在相應文字段之后,并給出圖號、圖名。
[6]摘要論著須附中文摘要,重要文章還必須附英文摘要。摘要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等主語。
[7]中文題名一般不允許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以加副標題。要求有作者署名,工作單位全稱及其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市、縣,郵政編碼等信息。
[8]論文視角新穎、觀點明確;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科學;論證嚴密,材料翔實可靠;結構嚴謹,語言簡練,行文規范。
[9]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以3-5個為宜,其間均用“;”隔開。
[10]參考文獻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數字人文研究》編輯部,郵編: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