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旨在為全球的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對古代文獻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以促進簡牘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對新發現或已有出土文獻(如竹簡、木牘、帛書等)進行詳細解讀,揭示其背后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針對特定主題或重大發現設立專刊或專欄,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文章,深入討論某一類文獻或某個時期的資料。
通過對比不同地區或不同時期的出土文獻,探索古代文化交流、語言演變等問題。討論現代科學技術在簡牘及其他出土文獻保護中的應用,如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保存和展示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雜志秉持“推動學術進步,傳承文化遺產”的辦刊理念,強調學術性與原創性的結合。簡牘學與出土文獻研究不僅關注基礎理論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實際操作層面的問題解決。雜志不僅是簡牘學及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學術交流平臺,也為保護和傳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促進了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簡牘學及相關領域的不斷發展。
[1]正文一級標題為宋體,四號,加粗,居中,段前段后0行,固定值18磅。正文二級標題為宋體,小四,加粗,兩端對齊,首行縮進2字符,固定值18磅。正文三級標題按正文內容排版,僅加粗,不單獨成行。
[2]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個部分,其中中文摘要約300字,英文摘要約600-800字,關鍵詞2至5個(中英文)。
[3]注釋:凡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所作的必要的解釋或說明為注釋。用“①、②、③、④……”編號,置于正文之后。
[4]標題的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各層次的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層次的標題的詞組結構應盡可能相同;文內接排的序號可用“⑴”。
[5]范圍: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
[6]參考文獻:限為作者親自閱讀、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只選主要的列入,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按其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列于文末,并依次將各編號外加方括號置于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
[7]論文如果是基金項目、國家、省部級教育教學科研立項課題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上述立項的成果,需在文章標題右上角插入腳注,并在腳注中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
[8]圖、表、照片圖應清晰,線條圖用黑色筆在空白紙上準確繪出,另起一行附圖說明(文字要準確精練),并在文中插入位置寫明“見圖×”。
[9]本刊刊登一定比例的校外稿,歡迎投稿。所刊用文章必須是作者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文責自負,不代表編輯部觀點,不接受一稿數投。本刊有權壓縮刪改文章,作者如不同意刪改請在來稿末聲明。
[10]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別、所獲學位、職稱、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或研究方向、電子郵箱),并請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基金項目(編號)資助。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郵編: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