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學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創刊以來,雜志不斷追求辦刊質量和水平的提升,旨在從多學科視角探討與華僑華人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涵蓋歷史、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和社會等多個領域。它聚焦于促進國際化學術交流,并遵循開放獲取的原則,使全球讀者能夠更便捷地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雜志內容豐富多樣,這些欄目不僅關注華僑華人的歷史與發展,還特別注重現代背景下新移民群體的研究,探討他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作為一本新興的學術期刊,在短時間內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它不僅提高了公眾對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認知度,同時也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舞臺。隨著持續的努力和創新,該雜志有望成為華僑華人研究領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之一,為推動華僑華人研究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定期組織或參與各類國際會議和研討會,加強與其他學術機構的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其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通過出版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華僑華人學研究不僅豐富了華僑華人研究的學術資源,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論支持,促進了社會各界對華僑華人這一獨特群體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1]標題:正文中標題用一、(一)、1.……標明,內容應符合國家現行規范,并使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
[2]稿件要求選題新穎,觀點正確,數據可靠。來稿請參照本刊已刊發的論文格式,請中文摘要及其英文譯文,中英文關鍵詞,以及作者相關信息。
[3]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等主語??紤]到我國讀者可參考中文原著資料,為節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00字左右),英文摘要則相對具體些(400個實詞左右)。
[4]引用的參考文獻,如期刊論文,應按作者、題名、刊名、年、卷、期順序標注;如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應按編著者、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順序標注。
[5]注釋一律采用腳注。腳注用小五宋體,包括文獻作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及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起止頁碼,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序號標注,每頁單獨編號。
[6]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較專業化的術語或縮寫詞時,最好先在引言中定義說明。字數一般在300字以內。
[7]題目:要求簡潔、精煉,能夠完整、準確地概括全文內容,并能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不宜以阿拉伯數字開頭,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
[8]符號應采用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公認的符號,一種符號只能代表一種量。全文所用的符號必須前后一致,圖文統一。
[9]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內容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不分段,用第三人稱撰寫。
[10]來稿請寫明詳細通訊地址及聯系電話,并附作者簡介,內容如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學位、職稱和最高學術職務及研究方向。
主管單位: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管單位:福建省教育廳
主管單位:江蘇師范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
主管單位:華僑大學華僑華人文獻中心;俄亥俄大學邵友保博士海外華人文獻研究中心
主管單位:福建省教育廳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鼓樓西大街甲158號,郵編: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