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獻研究》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它在中國古典文獻學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僅關注中國古代文獻的文本分析和版本校勘,還深入探討了這些文獻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鼓勵學者對散落在各地的古籍進行搜集、整理,并對其進行科學分類與編目。它支持基于多學科視角(如歷史學、文學、哲學等)下的古文獻解讀,揭示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雜志設有多個欄目,以滿足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通過對珍貴古籍的整理與研究,有助于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免于失傳。為年輕學者提供了發表作品的機會,促進了古文獻研究領域的新生力量的成長。通過翻譯和介紹中國古文獻中的精華部分給世界,增進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作為一份專業的學術期刊,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古文獻研究的發展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對于從事古文獻工作的專業人士,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知識寶庫。
[1]參考文獻應保持在5條及以上。參考文獻中的作者為1~3位時應全部列出,多于3位時只寫前3位,后面加“,等”即可;多位作者之間用逗號“,”隔開,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要齊全,順序要規范。
[2]注釋是對論文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文內注釋應按正文中的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序號標注。
[3]引言:簡明扼要地說明立題的目的、理論依據和歷史背景,研究的設想、方法和意義,一般不超過250字。
[4]文章標題:主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用加粗的宋體小2號字。
[5]來稿應具有原創性,內容符合本單位保密規定。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應由作者獨立完成,引用他人成果時,須按《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標明其出處,由此引發的一切著作權責任由作者自負。
[6]為了使本書編排規范,敬請作者來稿時提供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工作單位及部門、職稱、學歷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電子郵箱及電話號碼。
[7]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單位,學位,研究方向。
[8]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和可讀性,力求重點突出,論點明確,資料詳實,數據可靠,結構嚴謹,寫作規范,表達準確,文字精煉。
[9]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內容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不分段,用第三人稱撰寫。
[10]表、圖要準確、清晰,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表題居中放在表的上面,圖題居中放在圖的下面;表、圖必須隨文排,文中應注明“見表1、圖1”、“如表1、圖1所示”等字樣,再排相應表、圖。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江蘇省南京市中央路165號,郵編: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