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地理》(雙月刊)創刊于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獲獎情況:1994-1996、1997-1999年度科技期刊質量評比優秀期刊三等獎;2000~2001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期刊《干旱區地理》漢文版榮獲優秀期刊二等獎。、2002~2003年: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期刊質量評比中 ,《干旱區地理》漢文版榮獲“新疆科技期刊獎”,也被評為科技期刊“一級期刊”。2004年: 在第三屆新疆期刊評選獎評選活動中,《干旱區地理》榮獲第三屆“新疆期刊獎”。 被評為科技期刊“一級期刊”。
《干旱區地理》刊載范圍具體包括:自然地理、區域地理、全球變化、地理信息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土壤學、水文與水資源,環境變化、氣候、氣象、植物生態與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復、動物生態學與動物地理學、干旱區生態與及其生態系統建設、災害與防治、資源開發與利用、干旱區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干旱區資源環境研究重大科學問題:即干旱區生態系統與演化機制、干旱區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并反映干旱區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干旱區研究報道、為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干旱區地理學提供論壇,同時還歡迎對《干旱區地理》發表的文章進行討論和評論。
[1]來稿文責自負,文章力求簡明嚴謹,資料數據正確可靠,必須包括:文題、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2]獲得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請注明資金名稱及資助編號。
[3]文稿請用Word格式,中文宋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小四字號,1.5倍行距,并注意大小寫與上下角標。
[4]著錄的參考文獻應準確無誤,其內容及順序是:專著——序號、著(譯)者、書名、卷次、出版社、出版年;期刊一一序號、作者、篇名、刊名、年份、卷期;報紙——序號、作者、篇名、報紙名、年月日、版頁。
[5]摘要字數一般在300字至500字,直接簡述論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與觀點、主要結論等。關鍵詞需要提供4個至5個。
立即指數:表征期刊即時反應速率的指標,即該期刊在評價當年刊載的論文,每篇被引用的平均次數。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數占該刊總被 引次數的比例用以測度某期刊學術交流的廣度、專業面的寬窄以及學科的交叉程度。
影響因子:指該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證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次數,與該刊前兩年所發表的全部源論文數之比。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830 | 生態;土壤;干旱;干旱區;塔里木河 |
中國科學院 | 790 | 干旱;氣候;土壤;流域;干旱區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233 | 土壤;植被;氣候;干旱;干旱區 |
蘭州大學 | 204 | 氣候;氣候變化;干旱;流域;盆地 |
新疆大學 | 204 | 土壤;生態;綠洲;干旱;干旱區 |
西北師范大學 | 183 | 城市;流域;冰川;河流域;氣候 |
陜西師范大學 | 143 | 黃土高原;土壤;生態;全新世;氣候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 128 | 干旱;干旱區;遙感;土壤;古爾班通古特 |
新疆農業大學 | 125 | 土壤;生態;塔里木河;植物;流域 |
北京師范大學 | 114 | 土壤;生態;降水;干旱;植被 |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烏魯木齊市北京南路818號生地所45號樓,郵編: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