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史志》雜志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保持優勢,敢于爭先,是一本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本雜志以“信史、實學、新知、美文”為基本追求,強調文化感、歷史感、社會感,以及專業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內容廣泛,涉及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力求系統性和詳盡性,反映當代巴蜀地區的現狀和發展動態。該雜志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是中國歷史、文化和地理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之一。
該雜志以深入挖掘和研究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為宗旨,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川地區豐富歷史文化的平臺。深入研究和傳播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巴蜀史志雜志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作者隊伍,包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藝術家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熱愛四川歷史文化的業余研究者。面向廣大對四川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包括學者、學生、文化工作者、旅游愛好者等,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四川歷史文化的窗口。總之,巴蜀史志雜志是一本關注四川地區歷史文化的專業期刊,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四川豐富歷史文化的平臺,為四川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文化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
[1]正文:要求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引用規范,數據準確。文內標題要簡潔、明確,標題層次不宜過多,可采用阿拉伯數字連續標號,如“1”“1.1”“1.1.1”的形式。
[2]文獻按作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依A-Z順序分中、英文兩部分排列,中文文獻在前,英文文獻在后。引文中的英文書名及期刊名用斜體,論文題目寫入“”號內。
[3]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4]稿件自來稿之日起三個月內未接到本刊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對決定采用的稿件有權進行刪改。
[5]基金項目:指文章產出的資金背景。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獲得基金項目的文章應注明其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
[6]作者署名:多位作者之間以逗號分隔;作者來自不同單位的,在作者名右上角注l,2…,單位分別標注,以分號隔開。并在作者單位名稱前標注2--工作單位、所在省市名、郵政編碼,加圓括號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7]凡向本刊投稿,稿件錄用后即視為授權本刊,并包括本刊關聯的出版物、網站及其它合作出版物和網站。來稿恕不退還,一個月未見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
[8]文稿標題層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如一級標題用1……,二級標題用1.1……,余類推。通常不超過四級。
[9]按學術研究規范和編輯部的有關規定,認真核對引文、注釋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資料,確保引文、注釋和相關資料準確無誤。如使用轉引資料,應實事求是注明轉引出處。
[10]表格一律采用三線表形式,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一致,表格內的各項標目除計量單位符號外一律用中文書寫。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永興巷15號20樓,郵編:610012。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